棋经十三篇

Published by deepthink on

棋经十三篇

      《传》曰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不有博弈者乎?”桓谭《新论》曰:“世有围棋之戏,或言是兵家之类。上者远其疏张,置以会围,因而成得道之胜。中者则务相绝遮,要以争便求利,故胜负狐疑,须计数以定。下者则守边隅,趋作卦,以自生于小地。”春秋而下,代有其人,则奕棋之道,从来尚矣。今取胜败之要,分十三篇,有与兵法合者,亦附于中云尔。张靖序。棋局篇第一
      夫万物之数,从一而起,局之路,三百六十有一。一者,生数之主,据其极而运四方也。三百六十,以象周天之数。分而为四隅,以象四时。隅各九十路,以象其日。外周七十二路,以象其候。枯棋三百六十,白黑相半,以法阴阳。局之线道谓之枰,线道之间谓之卦。局方而静,棋圆而动。自古及今,奕者无同局。《传》曰:“日日新”。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,以求其胜负之由,则至其所未至矣。

得算篇第二
      棋者,以正合其势,以权制其敌。故计定于内,而势成于外。战未合而算胜者,得算多也。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,无算也。兵法曰:“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?由此观之,胜负见矣。”
权舆篇第三
      权舆者,弈棋布置,务守纲格。先于四隅分定势子,然后拆二斜飞,下势子一等。立二可以拆三,立三可以拆四。与势子相望,可以拆五。近不必比,远不必乖。此皆古人之论,舍此改作,未之或知。《》曰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
合战篇第四
      博弈之道,贵乎严谨。高者在腹,下者在边,中者占角。此棋家之常然。法曰:宁输数子,勿失一先。有先而后,有后而先。击左则视右,攻后则瞻前。两生勿断,皆活勿连。阔不可太疏,密不可太促。与其恋子以求生,不若弃之而取势。与其无事而强行,不若因之而自补。彼众我寡,先谋其生。我众彼寡,务张其势。善胜者不争,善阵者不战。善战者不败。善败者不乱。夫棋始以正合,终以奇胜,必也。四顾其地,牢不可破,方可出人不意,掩人不备。凡敌无事而自补者,有侵绝之意也。弃小而不就者,有图大之心也。随手而下者,无谋之人也。不思而应者,取败之道也。《诗》云:“惴惴小心,如临于谷。”
虚实篇第五
      夫弈棋,绪多则势分,势分则难救。投棋勿逼,逼则使彼实而我虚。虚则易攻,实则难破。临时变通,宜勿执一。《传》曰:“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。”又曰:“执中无权,犹执一也。”
自知篇第六
      夫智者见于未萌,愚者暗于成事。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,胜。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,胜。识众寡之用者,胜。以虞待不虞者,胜。以逸待劳者,胜。不战而屈人者,胜。《老子》曰:“自知者明。”
审局篇第七
      夫弈棋布势,务相接连。自始至终,着着求先。临局交争,雌雄未决,毫厘不可以差焉。局势已赢,专精求生。局势已弱,锐意侵绰。沿边而走,虽得其生者,败。弱而不伏者,愈屈。躁而求胜者,多败。两势相围,先蹙其外。势孤援寡,则勿走。机危阵溃,则勿下。是故棋有不走之走,不下之下。误入者多方,成功者一路而已。能审局者则多胜矣。《易》曰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
度情篇第八
      人生而静,气情难见。感物而动,然后可辩。推之于棋,胜败可得而先验。法曰:夫持重而廉者,多得。轻易而贪者,多丧。不争而自保者,多胜。务杀而不顾者,多败。因败而思者,其势进。战胜而骄者,其势退。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,益。攻其敌不知敌之攻己者,损。目凝一局者,其思周。心役他事者,其虑散。行远而正者,吉。机浅而诈者,凶。能自畏敌者,强。谓人莫己若者,亡。意旁通者高,心执一者卑。语默有常,使敌难量。动静无度,招人所恶。《诗》云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”
斜正篇第九
      或曰:“棋以变诈为务,劫杀为名,岂非诡道耶?”予曰:“不然。《易》云:‘师出以律,否臧凶。’”兵本不尚诈谋,言诡道者,乃战国纵横之说。棋虽小道,实与兵合。故棋之品甚繁,而弈之者不一。得品之下者,举无思虑,动则变诈。或用手以影其势,或发言以泄其机。得品之上者,则异于是,皆沉思而远虑,因形而用权。神游局内,意在子先。图胜于无朕,灭行于未然。岂假言辞喋喋,手势翩翩者哉?《传》曰:“正而不谲。”其是之谓欤?
洞微篇第十
      凡棋有益之而损者,有损之而益者。有侵而利者,有侵而害者。有益左投者,有益右投者。有先着者,有后着者。有紧辟者,有慢行者。粘子勿前,弃子思后。有始近而终远者,少而终多者。欲强外先攻于内,欲实东先击西。路虚而无眼,则先觑。无害于他棋,则做劫。饶路则宜疏。受路则勿战。择地而侵,无碍则进。此皆棋家之幽微,不可不知也。《易》曰:“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!”
名数篇第十一
      夫弈棋者,凡下一子,皆有定名。其之形势,死生、存亡,因名而可见。有冲,有干,有绰,有约,有飞,有关,有搭,有粘,有顶,有尖,有觑,有门,有打,有断,有行,有立,有捺,有点,有聚,有跷,有夹,有拮,有辟,有刺,有勒,有扑,有征,有劫,有持,有杀,有松,有盘。用棋之名,三十有二,围棋之人,意在万周。临局变化,远近纵横,我不得而前知也。用行取胜,难逃此名。《传》曰:“必也正名乎!”棋之谓欤?
品格篇第十二
      夫围棋有九品。一曰入神,二曰坐照,三曰具体,四曰通幽,五曰用智,六曰小巧,七曰斗力,八曰若愚,九曰守拙。九品之外,不可胜计,未能入格,今不复云。《传》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。”
杂说篇第十三
      夫棋,边不如角,角不如腹。约轻于捺,捺轻于辟。夹有虚实,打有情伪。逢绰多约,遇□多粘。大眼可赢小眼,斜行不如正行。两关对直则先觑,前途有碍则勿征。施行未成,不可先动,盘角曲四,局终乃亡。直四板六,皆是活棋;花聚透点,多无生路。四隅十字,不可先纽。势子在心,勿打角图。弈不欲数,数则怠,怠则不精。弈不欲疏,疏则忘,忘则多失。胜不言,败不语。振廉让之风者,君子也;起愤怒之色者,小人也。高者无亢,卑者无怯。气和而韵舒者,喜其将胜也。心动而色变者,忧其,名曰输筹。皆筹为溢,停路为[上艹下巾]。打筹不得过三,淘子不限其数。劫有金井、辘轳,有无休之势,有交递之图,弈棋者不可不知也。凡棋有敌手,有半先,有先两,有桃花五,有北斗七。夫棋有无之相生,远近之相成,强弱之相形,利害之相倾,不可不察也。是以安而不泰,存而不骄。安而泰则危,存而骄则亡。《易》曰:“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。”

我朝善弈显名天下者,昔年待诏老刘宗,今日刘仲甫、杨中隐,以至王琬、孙先、郭范、李百祥辈,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,体其常而生其变也。古人谓:“犹盘中走丸,横斜曲直,系于临时,不尽可知。而必可知者,是丸不能出于盘也。”《棋经》,盘也。弈者,丸也。士君子无所用心,则可观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《棋经十三篇》注释

 

作者:宋·张拟撰 
  
宋皇祐中学士 张拟 撰 元·严德甫、晏天章注释
  《传》曰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不有博弈者乎?”桓谭《新论》曰:“世有围棋之戏,或言是兵法之类,上者远其疏张,置以会围;因而成得道之胜;中者则务相绝遮,要以争便求利,故胜负狐疑,须计数以定,下者则守边阳,趋作罫,以自生于小地。”春秋而下,代有其人,则弈棋之道,从来尚矣。今取胜败之要,分为十三篇,有与兵法合者,亦附于中云尔。
论局篇第一
  (棋,方正之名。局,犹曹局也。此篇推本棋局之致,以与天合,故首以论局名篇。)
  夫万物之数,从一而起。局之路,三百六十有一。一者,生数之主,据其极而运四方也。
  (一者,数之始,万物之数,皆起于一。故棋有三百六十之数,皆主于一。极,言棋以一居中,犹“皇建其有极”也。四方,四隅也。棋之据其极而运四隅,犹人君建其极而治四方。)
  三百六十,以象周天之数。分而为四,以象四时。隅各九十路,以象其日。外周七二路,以象其侯。
  (四时,春、夏、秋、冬也。周天之度,三百六十有五。棋之路,三百六十而不及五者,大数合也。棋之有四隅,犹天之有四时。时有九十日,而隅有九十路。候,谓七十二候也。)
  枯棋三百六十,白黑相半,以法阴阳。
  (枯棋,韦洪嗣《博弈论》有“枯棋三百”之语,其义未详。或曰,古者棋局棋子皆以木为之,故曰枯棋,未知本于何说。)
  局之线籩道,谓之枰。线道之间,谓之罫。
  (枰,当知枰,平也,言其线道平也。罫,线间方目也。韦洪嗣《博弈论》所谓“一枰方罫之间”者,是也。)
  局方而静,棋圆而动。
  (张说曰:“方若棋局,圆若棋子。”盖图象天,方法地。天圆而动,地方而静。虞集曰:“夫棋有天地方圆之象,有明阳动静之理。世道之升降,人事之盛衰,莫不寓是。惟能者能守之以仁,行之以义,秩之以礼,明之以智。)
  自古及今,弈者无同局。《传》曰:“日日新。”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,以求其胜负之由,则至其所未至矣。
  (日日新,言弃者日日有新着。棋之数,虽止于三百六十,而千变万化,古今不同。苟能于此意深远,而存意精切,则胜负之由可求;而未至之妙可至矣。)
得算篇第二
  (算,犹兵家之计也。孙子序十三篇,以计为首。此篇将言合势制敌之法,推论胜败之理,皆由于算。故以得算为诸篇之首。)
  棋者,以正台其势,以权制其敌。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。
  (势,布势也。敌,合战也。计,算也。内以心言,外以棋言。棋无诡谋,故合势必以正。棋有变通,故制敌必以权。正而得势,弈者之本心,权而制敌,弈者之不得已也。如周武王之取天下,应天顺人,同心同德,以正合势矣,而牧野之战,翦伐大商,岂其本心哉!盖除暴救民,有不得已而然耳。其于坐作进退、攻杀击刺之法,一决于心,所以能集大事而成大功。苟弈者当取势临敌之时,内无定算,外能取胜者,未之有也;故下文极言计算为胜败之由。)
  战未合而算胜者,得算多也。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,无算也。兵法曰:“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?由此观之、胜负见矣。”
   (承上文,谓夫制敌则必战,遇战必先算,多算必战胜,少算则战不胜,不算而战,犹《合战篇》所谓“随手而下者,无谋之人也。”故复引《孙子·计篇》之辞以证之,所以深明战之不可以无算也。)
权舆篇第三
  (此篇因言棋有纲格,故先喻以权舆,盖欲弈者以纲格为本。)
  权舆着,弈棋布置,务守纲格。
  (权,秤锤也。舆,车底也。秤以权为主,车以舆为本。纲,大纲也,有纲则序整。格,条格也,有格则不紊。言弈棋布置,守其纲格,亦犹衡之有权,车之有舆,自然驰驱合度,面低昂不失其正也。)
  先于四隅分定势子,然后拆二斜飞,下势子一等。
  (此棋之纲格也。四隅,四角也。凡棋未了,须先于四角四四之位,分定自黑势子,然后拆二斜飞。拆二,两子平二路也。斜飞,两子斜空二路也。曰斜飞者,如鸟飞之斜也。或曰:斜飞;下势子一等,固可,而拆二亦曰下一等,可乎?答曰:归边拆二,多在第三线道,此是下一等也。观刘仲甫平角势,则可见矣。盖不可执一而论也。)
  立二可以拆三,立三可以拆四,与势子相望可拆五。近不必比,远不必乖。
  (此弈棋之纲格也,立二立三;临边立下二子三子也。拆三拆四拆五,谓空三路四路五路也;比,逼;乖,离也。立二于可以拆三,立三子可以拆四,或与我势子相望,又可以拆五,盖皆有所本而可待,非所谓虚张而妄施。苟可以拆三而拆二,则近而比,比则局促无所施。苟可以拆四而拆五,则起而乖,乖则支离而易破。)
  此皆古人之论,后学之规,舍此改作,未之或知。
  (所谓此者,指上文务守纲格以下而言。谓此皆古人一定之论,后学当为箴规。或有舍此论而别为纲格者,我则未之知也。)
  诗曰:”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
  (《诗·大雅·荡》之篇,言孰不能有初,而少能有其终者也。今之弈者,起初布置犹有纲格可观,局势未终,肆意妄行,不知纲格何在。故引《诗》以结之,盖欲自始至终务守纲格也。)
合战篇第四
  (夫战有取舍进退之方,有先后众寡之用,有攻杀击刺之法,有虚实存亡之势,皆当谨其所始,而虑其所终。故以合战名篇,庶使战者知有其道,而不失其正也。)
  博弈之道,贵乎谨严。
  (谨则虑精不妄施,严则势整莫能敌,犹“师出以律”也。)
  高者在腹,下者在边,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。
  (腹中路多而难得,惟高者取势而得之。边地狭浅易为攻,故下者循守而得之。中者占角,虽不及腹,犹愈于边。故曰:边不如角,角不如腹。又曰:沿边而走;虽得其生者败。此皆棋家之常法也。)
  法曰:宁输数子,勿失一先,
  (法,棋家之法也。数子所弃,其失甚少;一先所谋;其得甚大。)
  有先而后,有后而先。
  (上文既言棋不可以不争先,而此又言有先而当后,有后面当先,何也?盖上文所言先者,先手也,而此所言先者,先着也,犹兵法所谓“远而视之近,近而视之远”也。)
  击左则视右,攻后则瞻前。
  (视右,恐击左而伤右也。瞻前,恐攻后而伤前也。此言凡遇攻击之时,当审利害之几。)
  两生勿断,皆活勿连。
  (断,断之也,活,自活也。)
  阔不可太疏,密不可太促。
  (阔而太琉,则支离而易破;离而太促,则隘通难为功。要在疏离得中,然后可也。)
  与其恋子以求生,不若弃之而取势、与其无事而强行;不着因之而自补;
  (弃之,弃其不必救之子也。因之,因其所可图之势也。上言所见者远,下言所主者切。)
  彼众我寡,先谋其生。
  (知难而退也。)
  我众彼寡。务张其势。
  (见可而进也。)
  善胜者不争,善阵者不战。
  (以实待虚,以治待乱,以虞待不虞,则不争自得,不战自克。犹善用兵者能屈人之兵而非战也。)
  善战者不败,
  (计算已定而后战,故不败)
  善败者不乱。
  (乱,谓着数涣散而无统也,善败者能于败后取胜,故不乱。)
  夫棋始以正合,终以奇胜。
  (起下文而言。)
  必也,四顾其地,牢不可破,方可出人不意,掩人不备。
  (布置缜密,四顾无,然后可以袭其懈怠,击其空虚。此所谓始以正合,终以奇胜也。兵法曰:“践墨随敌,以决战事。”注:“言我常须践履规矩,深守法制,随敌人之形,若有可乘之形,则出而决战也。其此之意欤?”)
  凡敌无事而自补者,有侵袭之意也。
  (犹兵法所谓“辞卑而益备者进”之意。知乎此,当求己之弊也。)
  弃小而不就者,有图大之心也。
  (犹兵法所谓“弃饮食而去者,勿食”之意。知乎此,则勿受所弃也。)
  随手而下者,无谋之人也。不思而应者,取败之道也。诗云:“惴惴小心,如临于谷。”
  (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之篇。)
虚实篇第五
  (虚实之理,势之必有也。然有以实而实彼之虚者,又有以虚而虚彼之实者。盖皆不知虚实之用也。《孙子》曰:“避实击虚。”此以虚实各篇,其有所本欤?)
  夫弈棋,绪多则势分,势分则难救。
  (绪多无统故势分,势分无援故难救。《审局篇》曰:“围棋布势,务相接连。”其此之谓欤?)
  投棋勿逼,逼则使彼实而我虚。虚则易攻,实则难破。临时变通,宣勿执一。《传》曰:“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。”
  (逼,近也。言棋无事不宜逼之。其于攻杀击刺之间有所当逼者,又当审其进退,不可执一。)
自知篇第六
  (夫棋之用心,与治事同一理。人惟不自知,能自知者以理推之,则无所思而不至矣。)
  夫智者见于未萌,愚者睹于成事。
  (棋之成败,先有其机。惟智者常察于机未萌之先,而愚者常昏于机已萌之后。)
  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,胜。
  (知图彼之利,而不知已之害,如所谓徇利以忘身者,是也。)
  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,胜。
  (可战则战,不可战则已。如此则战无不胜矣。)
  识众寡之用者,胜。
  (先知彼我强弱,后用进退之法。如王翦伐荆,知荆势强,曰“兵非六十万不可”是也。)
  以虞待不虞者,胜。
  (虞,预备也。自布己势,常有待敌之备,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,然后举而攻之。《孙子》谓“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,是也。)
  以逸待劳者,胜。
  (我势实,被势虚,实者待敌而取胜,故逸。虚者汲汲以求生,故劳。)
  不战而屈人者,胜。
  (善棋者屈人之棋而非战也。如陈泰绝牛头山而屈姜维之兵,是也。)
  《老子》曰:“自知者明。”
审局篇第七
  (此篇专言审局之要,故以审局名篇。苟弈棋者,于一枰之上,常能四顾其地,存其心,度其势;思惟我路较彼多少,我势较彼强弱;何者当先,何者当后;何者虚而欠补,何者守而勿失,何者可赢三路,何者可赢五路,我则舍三而取五;何者着而得先;何者着而失先;我则舍失而取得。须戒弱而不伏,躁而求胜,贪而多得;成功一路而已。如此审局,可谓天下之至精者矣。故篇终曰“能审局者则多胜。”岂虚语哉!)
  夫弈棋布势,务相接连。自始至终,着着求先。
  (求先二字,棋家之大要。法曰:“宁输数子,勿失一先。”甚言先之不可失也。今有人于棋中失一先,视之如等闲者,盖不知古人有争半先而决胜负者也。苟能从事于此,执守勿失,其胜人为不难矣。)
  临局高争,雌雄未决,毫厘不可以差焉。
  (交争,交战也。雌雄未决,谓不知孰胜孰负也。当此之时,毫厘之差千里之谬,不可以不审也。)
  局势已赢,专精求生。局势已弱,锐意侵绰。
  (局势已赢,必无不胜之理,故精意求生以守之。犹兵法所谓“卒善而养之;是谓胜敌而益强”也。局势虽弱,必求可胜之道,故坚意侵绰以进之。犹兵法所谓“不得已则斗”也。)
  沿边而走,虽得其生者,败。
  (纵得穷活,大势已失,故败。)
  弱而不伏者,愈屈。
  (以弱遇强,则当守而勿战。苟弱而不伏,如螳臂拒轮,来有不齑粉矣。)
  躁而求胜者,多败。
  (躁,急躁也。待敌而胜则可,求胜则不可。求胜且不可,况躁而求胜者乎?)
  两势相违,先蹙其外。
  (蹙。杀也。外,敌子之外空者也。其内空春,乃公共之地。先蹙其外,不胜则持。若先蹙其内,较着则输矣。)
  势孤援寡,则勿走。
  (援,引也。势既孤,又无子可援,若强行妄走,不惟于已无益,而彼势益强矣。)
  机危阵溃,则勿下。是故棋有不走之走,不下之下。
  (如欲走棋,因攻彼棋而走我棋,虽似不走,其实走也。下,即下子也。如欲下一着补虚,因侵他虚而我虚自实,虽似不补,而其实补也。)
   误人者多方,成功者一路而已。能审局者多胜。《易》曰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
度情篇第八
   (夫势之所在,皆其情之所发。因其势而度其情,则胜败之兆可知矣。)
   人生而静,其情难见;感物而动,然后可辨。推之于棋,胜败可得而先验。
   (人禀天地之气以生,而理亦赋焉。其静也,寂然不动,故未发之情为难见。其动也,感而遂通,故已发之情为可辨,推之事物,莫不皆然,而况于棋乎?)
   持重而廉者多得,轻易而贪者多丧。
   (持重,不轻易也。廉,不贪也。犹《传》所谓“循理以求利,自无不利;徇欲以求利,利未得而害已随之”之意。自此以下,皆言其情之可辨也。)
   不争而自保者多胜;务杀而不顾者多败。
   (不争而自保,谓不与彼争而自保其疆界。务杀,不争之反也。不顾,自保之反也。胜败之道;盖于是焉求之?)
   因败而思者,其势进;战胜而骄者,其势退。
   (因败而思,则求胜之心切,心切则思深,思深则势进。战胜而骄,则得胜之气满,气满则忘思,忘思则势退。)
   求已弊不求人之弊者,益;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,损。
   (不求己弊,敌且攻己,何暇求敌弊以攻敌哉?《孙子》曰:“知彼知己者,百战不殆。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。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”即此意也。)
   目凝一局者,其思周;心役他事者,其虑散。
   (凝,聚也。思,意思也。周,周遍也。心役他事,谓心为他事所役。虑,思虑也。虑散,谓其心虑他事,不专在横也。《孟子》曰,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。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。一人员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及之矣。”此之谓欤?)
   行远而正者吉,机浅而诈者凶。
   (行远,故人不测;机浅,则人易窥。机行贵乎正,不可诈。正则吉,祚则凶。)
   能畏敌者强,谓人莫已若者亡。
   (畏,有所畏而不敢轻也。谓人莫已若者,自足也。自足则轻敌。或曰:知人有余而我不足,是敬畏之心存,故强。谓我有余而人不足,则骄肆之心生,故亡。)
   意旁通者高,心执一者卑。
   (旁通,所充者广也。执一,知此而不知彼也。)
   语默有常,使敌难量。动静无度,招人所恶。《诗》云:“他人有心,予时度之。”
斜正篇第九
   (棋之为艺虽小,而有正道存焉。或有以棋为务诡行者,盖不深知于棋者也。此斜正之篇,有不容不辨焉。)
   或曰:“棋以变诈为务,劫杀为名,岂非诡道耶?”
   (或人以棋为诡道,问于张靖。)
   予曰:不然。易云:“师出以律,否藏凶。”
   (《易·师卦》“初六”爻辞也。律,法也。否臧,不善也。靖因或人之曰:“予之言非也。《易》不云乎?师出以法,不善则凶。”)
   兵本不尚诈,谋言诡行者,乃战国纵横之说。
   (王者仁义之师,益欲禁乱除暴,而战国自为是说,而流于诈耳。)
   棋虽小道,实与兵合。故棋之品甚繁,而弈之者不一。
   (兵有者王之兵,有战国之兵。棋有上品之棋,有下品之棋。)
   得品之下者,举无思虑,动则变诈。或用手以影其势,或发言以泄其机。
   (此下品之棋,如战国之用兵以诈也。)
   得品之上者,则异于是。皆沉思而远虑,因形而用权。神游局内,意在子先。图胜于无朕,灭行于未然。岂假言辞喋喋,手势翩翩者哉?
   (朕,兆朕也。此上品之棋,如王者仁义之师以正也。)
   《传》曰:“正而不谲。”其是之谓欤?
   (谲,诡谲也。)
洞微篇第十
   (洞,深远也。微,幽隐也。夫棋有深远、幽隐之意,未易测识。此摭其可指而言者,著为洞微篇云。)
   凡棋有益之而损者,有损之而益者。
   (益之而损,如我所与者小,而所得者大;彼所得者小,而所失者大。损之而益,如彼势已弱,因我贪战而快彼之心。或曰:益之而损,如陈平损金间楚也。损之而益,犹李靖所谓“间所以能成功,亦有凭间而倾败者”也。)
   有侵而利者。有侵而害者。
   (我势实,彼势虚,侵而有利。彼势实,我势虚,侵而有害。)
   有宜左投者,有宜右投者。
   (投,下子也。左投、右投,皆当因时制宜。或有宜左而右,宜右而左者,必败。犹《书》所谓“左不攻于左,叴不攻于右,汝不恭命”之意也。)
   有先着者,有后着者。
   (先着、后着,亦必因时制宜。又曰,大处当先着,小处当后着。又曰:得便宜处宜先着,施行未成处宜后着。)
   有紧【上山下辟】者,有慢行者。
   (【上山下辟】,山高貌。从高而压之所不出,逢冲多有此着。紧【上山下辟】,【上山下辟】之有力也。行,接先所下子而进一步。慢行,谓不可速进也,或曰:当紧【上山下辟】则紧【上山下辟】,不当紧【上山下辟】则慢行,亦通。)
   粘子勿前,弃子思后。
   (勿前,未详。勿字疑有误。或曰:粘子勿忘前所发之意;弃子必思后所思之由,未知其说然否。)
   有始近而终远者,
   (夫棋有意在远,而就近以成之者。如“千层宝阁”之意也。)
   有始少而终多者。
   (无先见之智,见小不弃,遂成大败。如“二士入桃源。”势之意也。)
   欲强外先攻内,欲实东先击西。
   (攻内而外自强,击西而东自实。)
   路虚而无眼,则先觑。
   (若棋固无眼,可觑必先觑之,勿为彼所先,则我无活。)
   无害于他棋,则做劫。
   (劫,谓两虎口相向而扑。成劫若无约束,则彼此相提不已,故必于可劫处,间下一着,方可复提。以劫多者为胜。其白做劫者,劫因我做,必审于我棋无害方可。)
   饶路则宜疏,
   (疏,太远则疏张也。饶棋与敌手格局不同,布置疏远,彼乃不测。)
   受路则勿战。
   (智谋不同;宜守不宜战,战必不胜。犹《周礼》言“兵上下无战”之意。)
   择地而侵,无碍而进。
   (可侵则侵,可进则进。)
   此皆棋家之幽微也,不可不知也。易曰:“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。”
   (幽,幽隐莫测。微,微妙难见。《易·系辞》也。)
名数篇第十一
   (名者,实之宾。有其实,则有其名。即其名而求其实,则棋意可知矣。此篇虽为初学入路之门,然而选于高妙者,必由此而进焉。凡三十二名。)
   夫弈棋着,凡下一子,皆有定名。棋之形势、死生、存亡,因名而可见。
   (名,即下所分之名也。)
   有冲,
   (望关有子;从关中宜出曰冲。)
   有斡,
   (虚探入他曰斡。如“仙老炼丹势”之二三,“养虎势”之九三二着是也。)
   有绰,
   (斜尖压所敌之子曰绰。谓如与彼并行,于头上斜尖一着,压之不使之进是也。又于局边用钥匙头侵之,亦谓之绰。)
   有约,
   (因彼侵而当之白约,俗谓之当。)
   有飞,
   (斜行曰飞,拆一曰小斜飞,拆二曰大斜飞。)
   有关,
   (两子相对,中空一路曰关。关有单关、双关。单关可破,双关不可破。俗云:双关似铁牢。)
   有劄,
   (如围他棋,外有空着,从而促之谓之劄。)
   有粘,
   (遇拶多粘,不粘则有提。)
   有顶,
   (顶,滑于头上压一着,使屈而不伸。或有因顶而曲行者,亦有因顶而不能出者,又有因顶而边斡者,皆顶使之然也。)
   有尖,
   (方罫之地,两子斜对曰尖。)
   有觑,
   (觑,窥伺也。窥伺他虚,欲断之。冲之。觑,俗谓之望。)
   有门,
   (双跳而立他尖位,以禁他子,曰门。此一着象门中之【门中具】也,故以门名。)
   有打,
   (打,犹断意。打轻于断,打之,或可以连,断之,则不可续。又有虚打,注见第十三篇。)
   有断,
   (注见上。)
   有行,
   (接先所下子而进一步,曰行。又有慢行、冷行。慢行,见前注。冷行,犹“六奇势”之去五六冷行之着是也。)
   有捺,
   (因彼行而我兜之,曰捺。捺,搦也。或曰,棋欲横行而出,则捺之是也。)
   有立,
   (临边接先所下子,直下一着,曰立。又而冷立之着,如“破竹势”去四二冷立之着是也。)
   有点,
   (如于他眼中点一子,使不活是也。又如我点一子做活,亦曰点。又有透点,注见第十三篇。)
   有聚,
   (聚,数子群聚在内也。聚有聚三、聚四、聚五、花六,亦曰花聚。凡遇聚皆不活。)
   有跷,
   (跷,考之棋势,即跳也。如沿边行为敌子所压,间一着跳出,曰跳。)
   有夹,
   (二子夹一子曰夹。)
   有拶,
   (拶,逼拶也。如翻扑他虚眼,随后赶之,其名曰拶。拶之多粘,不粘则提之。拶,字葛切。)
   有【上山下辟】,
   (注见前章紧【上山下辟】下。)
   有刺,
   (于可透点处,促他一着曰刺。或截他眼,亦曰刺。考“金钩势”之四三,“擒纵势”之三一二着,刺之意可见。)
   有勒,
   (勒,犹赶意。赶,只顺赶之而已;勒,倒勒也。如杀在东去,倒勒西来,杀在左去,倒勒右来文意。)
   有扑,
   (于虎口中纵与之一于,然后取之,曰扑。犹兵法所渭“与之敌必取”之意也。)
   有征,
   (步步赶杀曰征。俗谓之纽。)
   有劫,
   (先投子曰抛劫,后应子曰打劫。)
   有持,
   (持,持守也。谓两势相围,持守而不敢动也。)
   有杀
   (三子围一子曰杀。或五子围二子,六子围三子之类,皆谓之杀。)
   有松,
   (松,宽纵不逼之意。棋中松意多妙。)
   有槃。
   (槃与盘同。如盘过之类是也。)
   围棋之名,三十有二,围棋之人,意在可周。临局变化,远近纵横,吾不得而知也。用倖取胜,难逃此名。《传》曰:“必也,正名乎棋!”之谓欤?
   (棋中之名虽有限;棋中之意则无穷。意虽无穷,名无不该;倖通作幸,冀望得也。《传》所谓“必也正名”,孔子答子路问为政之辞。断章取义,观者不以辞害意可也。)
品格篇第十二
   (此篇言棋有九品,皆能入格,故以品格名篇。盖人之气禀不齐,而趋向亦异,故于棋有自然而然者,有用智而致其然者。自然而然,今未之见也。苟有能用智而穷其妙者,亦可谓之善弈者矣。)
   夫围棋之品有九。
   (入神以下九品是也。)
   一曰入神,
   (神游局内,妙而不可知,故曰入神。)
   二曰坐照,
   (不劳神思而不意灼然在目,故曰坐照。)
   三曰具体,
   (人名有长,未免一偏,能兼众人之长,故曰具体。如遇战则战胜,取势则势高,攻则攻;守则守是也。)
   四曰通幽,
   (通,有研穷精究之功;幽,有玄远深奥之妙。盖其心虚灵洞沏,能深知其意而造于炒也,故曰通幽。)
   五曰用智,
   (智,知也。未至于神,未能灼见棋意,而其效着不能深知,故必用智深算而入于妙。)
   六曰小巧,
   (虽不能大有布置,而纵横各有巧妙胜人,故曰小巧。)
   七曰斗力,
   (此野战棋也。)
   八曰若愚,
   (观其布置虽如愚,然而实,其势不可犯。所谓“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,后如脱兔,敌不敢拒”是也。)
   九曰守拙,
   (凡棋有善于巧者,勿与之斗巧,但守我之拙,彼巧无所施,此之谓守拙。)
   九品之外不可胜计,未能入格,今不复云。《传》曰: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又其次也。
   (入神、坐照、具体如生而知之之棋也;通幽、用智、小巧如学而知之之棋也;斗力、若愚、守拙如困而学之之棋也。三者虽不同,及其成功则一而已。)
杂说篇第十三
   (前既序述多篇,其所载有未备者,于是又摭其余意,著为杂说一篇,所以备其所未足之意,而并终其论焉。)
   夫棋边不如角,角不如腹。
   (前章既曰“高者在腹,下者在边,中者占角。”至此又曰:“边不如角,角不如腹。”而申言者,盖强弱之势,乃胜败所系,不可不深省也。)
   约轻于捺,捺轻于【山下辟】。
   (捺,棋欲横行而出,则捺之。约,则当之而已,故捺重而约轻。自关中冲出者。从高面压之,用力大、故【山下辟】又重于捺。三字之义虽同,而其用有轻重之差。)
   夹有虚实,
   (虚夹,将有他图;实夹,不出本意。)
   打有情伪。
   (打犹断也。情伪,即虚实也。棋有虚打实打。如他棋有一尖相连,尖左我有子。尖右可实打之。若尖左我空着,先于尖右冷下一着,曰虚打也。观“三生势”之平四二虚打之着,则可见矣。)
   逢绰多约,
   (逢绰多约,少有不约者。)
   遇拶多粘。
   (遇拶多粘,少有不粘者。)
   大眼可赢小眼,
   (如聚三、聚四、聚五、花六,下至一路,皆眼也。而花六以聚五为小眼,聚五以聚四为小眼,聚四以聚三为小眼,一路以聚三、聚四、聚五、花六为大眼。若两势相围而较着数,则大眼可赢也。)
   斜行不如正行。
   (斜行则势虚,正行则势实。虚则易攻,实则难破。亦有所当斜行处,又不可泥于此,旧注以行为行曰胡孟切者非。)
   两关对直则先觑,
   (刘仲甫曰:“彼此有关则先觑,觑则张力而后活。”)
   前途有碍则勿征。
   (刘仲甫曰:“凡遇征棋,先观前路有无敌之子相碍。”)
   施行未成,不可先动。
   (行未成而先动,则机露。《易》曰:“机事不密则害成。”)
   角盘曲四,局终乃亡。
   (盘,非棋盘之盘。乃三十二名中“有盘”之盘。角盘曲四,言四于曲盘其角也。虽可以劫活,然局终无劫可打,所以亡。)
   直四板六,皆是活棋。花聚透点,多无生路。
   (直空四路或直围四子,曰直四。板六,两三相排也。花聚、聚四、聚五、聚六也。透点,如板六、直四,外粘不实,为敌所刺,而透中点也。)
   十字不可先纽,
   (方罫之间,黑白两尖相交曰纽。十字先纽,必为彼所禁制,故不可先纽。若与我势子相近,而欲破他势,虽小纽亦可。)
   势子在心,勿打角图。
   (心,腹中一路也。势子在心,盖饶模也。角图,如大角图、小角图、平角等势皆是也。有势子在心,打角图则彼势强。)
   弈不欲数,数则怠,怠则不精。弈不欲疏,疏则忘,忘则多失。
   (言棋不可终日下,不可久而不下。)
   胜不言,败不语。
   (自言曰言,答人曰语。胜不矜己,败不责人,此君子之道也。)
   振廉让之风者,君子也,起忿怒之色者,小人也。
   (廉,不贪也;让,谦逊也。忿,恨也。怒,嗔恚也。君子知耻,故有廉让之风。小人矜贪,而有忿怒之色。)
   高者无亢,卑者无怯。
   (高者亢,亢则骄,骄则必亡。卑者怯,怯则懦,懦则必因。)
   气和而韵舒者,喜其将胜也。心动而色变者,忧其将败也。
   (此所谓“有诸中必形诸外”也。)
   赧莫赧于易,耻莫耻于盗。
   (赧,愧色也。易,悔子也。盗,偷子也。)
   妙莫妙于用松,昏莫昏于复劫。
   (妙,棋妙;昏,人昏。松,宽纵不逼之意。复劫,反复打劫也。松虽宽纵而意深,此棋所以妙。劫多反复而意少,此人所以昏也。)
   凡棋直行三则改,
   (刘仲甫曰:“自古国手直行三子,多是斜飞、单关,少背直行四子者。若压敌子沿边而走者,虽多亦许。)
   方聚四则非。
   (刘仲甫曰:“自古国手有方聚四者。以四子围方罫,名曰方聚四”。)
   胜而路多,名曰赢局,败而无路,名曰输筹。
   (筹,如《汉书》“愿借王前筋以筹之”之筹。古者围棋,或输或赢,必下筹以记局数也。)
   皆筹为溢,
   (皆,等也。谓两家各胜一局,其筹等矣。故名曰溢。溢,盈满也。旧注训溢为“满而不溢”之溢,谓“白黑两棋非满局,路各有多者为赢。”其说非也。)
   停路为芇。
   (芇音绵。《说文》:“相当也。”两家路数相停,故名曰节。俗曰停局是也。)
   打筹不得越三,
   (古者礼成干三,故揖必三揖,让必三让。而棋下筹;亦必以三局为节。)
   淘子不限其数。
   (淘,澄汰也。局终数过棋子,欲知多寡,而分胜负,谓之淘子。自输一子至三五十子,皆谓之输,故曰不限其数。)
   劫有金井、辘轳,
   (三劫齐打曰金井,两劫齐打曰辘轳。三劫似井形,两劫一起一伏似辘轳故名。)
   有无休之势,有交递之图。弈棋者不可不知也。
   (承上文,无休之势金井劫是也,交递之图辘轳劫是也。)
   凡棋有敌手,有半先,有先两,有桃花五,有北斗七。
   (敌手,两家不相强弱也。半先,强者于弱者三局中,饶弱者两局先也。先两,两局中饶三子也。桃花五,两局中饶五子也。北斗七,两局中饶七子也。桃花五,取桃花五出之义。北斗七,取北斗魁四杓三之义也。)
   夫棋者有无之相生,
   (有中生无,无中生有,有通神入妙之意,而人少可及矣。)
   远近之相成
   (或意在远先就近,以成之。或意在近先就远,以成之。)
   强弱之相形、利害之相倾,不可不察也。
   (我强则彼弱,此利则彼害,势之必然也。)
   是以安而不泰,存而不骄。安而泰则危,存而骄则亡。《易》曰:“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。”
   (安,危之反也。存,亡之反也。危不生于危,常生于安;亡不主于亡,常生于存。泰,放肆也。骄,矜誇也。君子戒谨,无放肆矜誇之心,所以有常存久安之理,小人反是。《宋文鉴》曰:”无谓品高而怠其志,怠即将卑。毋谓势大而骄其心,骄即将赢。无谓行长而泄其机,泄即将疲。无谓局盛而志其败,忘即将危。若然,则制术于未形之前,识宜于临事之际,转祸于垂亡之间,具此道者,为善弈乎!”)

 

   自宋善弈显名天下者,昔年待诏老列宗,今日刘仲甫、杨中隐,以至王琬、孙侊、郭苍、李百祥辈,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,体其常而生其变也。古人谓犹盘中走丸,横斜曲直,系于临时,不可尽知。而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于盘也。棋经,盘也,弈者,丸也。士君子无所用心,则可观焉。

 14,851 total views,  10 views today

Categories: 古代围棋